作者|曾星亮
原標題|當下陶衛經銷商的十大痛點
2019年,對中國實體經濟來說,是非常難熬的一年。
無論是家電,或是家具,無論是陶瓷,還是衛浴,無論是窗簾,還是布藝,無論是燈飾,還是櫥櫃,都不同程度地呈現下滑。可以說,對於整個泛家居產業而言,2019年都是非常痛苦的一年。
廠商的日子很難過,經銷商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裡去。
因為,廠商一體,唇亡齒寒。市場不好消費者不買單,廠商的壓力還可以透過經銷商去轉化,但經銷商找不到轉化的地方。當經營不能保本的時候,經銷商唯一的出路就是關門大吉。
筆者知道,某品牌公司幾個大區的銷售業績,排名第一的超額完成任務,但是第二名的完成率只有50%。筆者也知道,因為整個情況不明朗,某大型陶瓷企業只好砍掉不重要的品牌,保留兩三個品牌。筆者也知道,某企業老闆看到業績像坐過山車下滑,手無足措,不知如何是好。可以說,2019年,對於泛家居產業,都是一種煎熬,不單高高在上的廠家不知所措,直面前線的經銷商也一頭霧水。當下房地產產業都在緊縮的時候,作為下游的泛家居,也是如履薄冰。
不幸之中的萬幸是,陶瓷產業屬於半成品產業,屬於低關注度產業。不像服裝,不像日用品,不像家電,被馬雲的阿里巴巴、劉強東的京東掀得底朝天,連遮羞布都找不到。因為,這些快消品,這些成品,唯一的競爭力就是誰物美價廉,誰就好評如潮,甚至只需價廉就足矣。品質、品質根本無暇顧及。於是,我們一邊在網路上大批購買,一邊開罵,這是什麼垃圾。
過去幾年,我們處理經濟困難的方法是拖字訣,一出現GDP下滑,就發貨幣,只要經濟一下滑,就開動機器印鈔票,但狂發貨幣的基礎是實體經濟在同樣保持快速成長。然而,當前迎接我們的卻是貨幣貶值。我們的100元不再是以前的100元。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10月31日,2019年宣告破產的房地產相關企業數量已經超過400家,且進入2019年下半年之後,破產房企數量增速有所加快。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2019年10月,TOP50房企中有近60%的企業單月業績環比下降,其中多數房企較9月的業績環比降幅在20%-30%之間。從目標完成情況來看,截止到10月末,在年內設定了全年銷售目標的企業中,超過30%的房企,目標完成率在70%-80%之間,剩餘少數房企目標完成率不及70%。在產業成長放緩、調控趨嚴、融資成本高的背景下,部分房企完成2019年業績的目標已成為空中樓閣。這意味著中國房地產正式進入大洗牌。
我們可以發現,我們身邊的許多人已經失業了。我們也可以發現,雖然當下南方一派溫暖氣象,但我們的產業已經進入寒冬。
當我們的上游房地產都哀鴻遍野的時候,我們的下游經銷商也是舉步維艱。他們正面臨這些痛點:
一、痛在資金週轉。
經銷商從廠家出貨,少一分錢都不行,可是業主、客戶,從他們那裡買貨,有幾個不是賒帳的?特別是農村、鄉鎮,不是親戚,就是朋友,或者透過熟人介紹,拖個三五個月非常正常,拖個兩三年的也不在少數,更有甚者賴賬不認。筆者的老家,早年街上有二十幾個店面都是賣陶瓷的,但是今年存活下來的只有五、六家。再者,對接工程,如果自己實力不夠強大,被工程款拖得完全可以直接歇菜。一年折騰到頭,賒帳二三十萬的是小事,賒帳二三百萬的也不在少數。
二、痛在思路缺乏。
經銷商如何管理自己的店面?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務,如何做好宣傳推廣?如何做好居家裝潢管道、工人通路,如何服務跟踪工程客戶,如何創造價值?這些都是擺在經銷商面前的關鍵問題。能夠正視的經銷商不多,大部分的經銷商都會把矛頭對準廠家,天天抱怨:就是因為廠家不投廣告,搞得我們這裡沒有一點生意;就是因為廠家產品有問題,搞得我們這裡天天被投訴,就是因為廠商這裡不是,那裡不是,搞得我們這裡非常被動。他們從來不會反省自身,我店面的產品格局如何調整,我的銷售模式如何提升,我的服務如何加大,我的銷售管道如何拓展。沒有思路,沒有方向,踩著西瓜皮,滑道哪裡算哪裡。
三、痛在訓練不足。
當今時代,陶瓷經銷夫妻檔已逐步退出歷史。越來越多的終端已經形成了公司化營運模式,但是銷售依然成長不明顯。關鍵在於培訓不足。現在的陶衛業,特別是知名的陶衛企業,都有自己的商學院,都有自己的培訓機構。但是一年到頭,能夠把全國經銷、全國店長、全國導購集中起來培訓的並不多。就是能夠集中,培訓的次數也非常有限。於是,就出現終端跟不上總部腳步、不懂產品不懂行銷、促銷員能力不行、售後人員技術水準欠佳、推廣員沒有創新、業務員績效差強人意的現象。經銷商百思不得其解,殊不知卻是一些訓練機會沒有把握住。其實,面對廠商發出的培訓邀請,不單不能馬虎,更應該重視。只有經銷商重視,才會花血本讓員工學習,才能讓員工跟上總部、跟上市場的腳步。但是有很多經銷商,不單不積極,而且抵制。 「工廠裡的那些人都沒有賣過貨,懂個錘子。」「又是交通費,又是食宿費,又是培訓費,廠家就不能來個免費的?要錢,不去。」於是,生意越來越差,抱怨越來越多。最後是被淘汰。而且,培訓不單是總部的培訓,就是內部的培訓也要加強,只有不斷定期總結,不斷創造學習交流氛圍,給團隊足夠的培訓,才能留住人才,挖掘人才的潛能,才能實現業績的成長。
四、痛在計畫缺位。
雖然市場狀況比前幾年有所冷淡,但仍不乏銷售的高峰,但有些經銷商卻沒有好好把握。以至於旺季的時候,大家都在喊著沒貨幹著急,其實,你沒有及時下訂單,怎麼可能及時拿到貨?作為經銷商,你有零售有批發、有工程,就應該時時關注什麼產品暢銷,什麼產品快要斷貨。提前做好計劃,才能保證自己不缺貨。
五、痛在競爭激烈。
一個小小的縣級城市,都會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陶瓷衛浴品牌,更不用說大城市,而且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特別是對於中小品牌來說,大家能比拼的就是價格。拼到最後,生意沒辦法做,貨賣出去了根本不賺錢。特別是搞促銷活動越來越頻繁的今天,這種惡性價格比拼更激烈。不搞活動,沒生意,搞活動,沒利潤,於是,寧可累死自己也要餓死同行,一番血洗之後,很多建材市場的店面驛羽而歸,紛紛寫出四個大大的「旺鋪轉讓」。
六、痛在人心污濁。
不管是設計師,還是泥水工,他們拿回扣從來不會手軟。誰給得回扣高,他就把客人帶在誰的店裡。誰給得回扣低,他就千方百計說誰的不是。有時候,一單生意下來,經銷商自己手上賺的錢還沒有給設計師或泥水工的回扣多。經銷商還不能得罪他們,明明自己恨得咬牙切齒,還得裝得眉開眼笑。
七、痛在人才難得。
自己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店長,一不小心就被對手高新挖走了。好不容易培養的親信,一不小心捲走所有的貨款。加上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待遇還要求高,奉行個人主義,缺少換位思考。於是,老闆幹得熱火朝天,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而員工卻在刷微信、玩抖音,悠閒自在得很。一個好漢還得三個幫,可有的經銷商卻連一個得力的干將都沒有。
八、痛在市場混亂。
原本自己好好接的單,結果被隔壁的經銷商搶了,然後客人說,這是他的親戚。本來自己上門量了好幾次尺寸,做了好幾輪方案,臨門一腳的時候,到嘴的肉飛了。因為,整個陶瓷衛浴產業,整個建材業,串貨炒貨的現象無法杜絕,很多廠商的業務員就是靠這個吃飯。防火防盜,市場混亂卻防不勝防。
九、痛在售後難做。
因為陶瓷業屬於半成品,銷售後續還牽涉到搬運、加工、切割、鋪設,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不但不賺錢,還白忙活一陣子、倒賠一簍子。
十、痛在方向缺失。
以前,無論如何,建材市場還是人氣不錯的,現在,整個建材市場,難得見到一個人影。掃樓、發傳單,已經被競爭對方轟炸過幾次了,電話邀約、微信行銷,已經被競爭對手玩爛了,砍價會、簽書會,已經多如牛毛讓人麻木。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左右為難。平時不學習,不交流,不碰撞;沒有方向,沒有策略,沒有指引;於是只好四處亂竄,如坐針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