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建陶業近年來最「炙手可熱」而又經久不衰的產品是什麼,相信在佛山華夏陶瓷博覽城或中國陶瓷產業總部基地隨便找個人問問,得到的答案都是:大板。
自2016年乘著意大利博洛尼亞展的東風在中國嶄露頭角以來,陶瓷大板(常被人簡稱為“大板”,包含了“陶瓷岩板”)就一直霸占著建陶業的“熱搜榜”,成為建陶人開口必說的話題。
這不,陶瓷大板最近又雙叒叕出新熱點了。
6月19日,恆力泰HT36000超大壓機在蒙娜麗莎集團試產成功,3.6m超大規格大板橫空出世;6月25日,廣東省建築材料產業協會發布T/GBMA 001—2019《陶瓷大板施工技術規程》團體標準;6月26日,全國建築衛生陶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四屆三次年會(2019年年會)審議並通過《大規格陶瓷板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國家標準》。
以上三大熱點,再次證明了大板的熱度不降反升。而《陶瓷大板施工技術規程》的出台,填補了陶瓷大板安全鋪設施工工藝標準化的行業空白,規範了陶瓷大板在應用領域輔材、施工輔助工具、施工工藝流程、驗收標準等內容,推動了陶瓷大板應用技術的迭代升級,必將加快陶瓷大板在終端市場的應用落地,為陶瓷大板後市場注入新動力。
由此看來,陶瓷大板發展前景似乎一片光明,市場爆發彷彿指日可待。這讓建陶人光是想想就激動萬分。 但冷靜之餘再仔細想想,卻發現陶瓷大板的未來根本不容盲目樂觀。
此話怎講?禪哥將透過三問並結合6月中下旬在徐州終端調查中了解到的情況加以解釋。
陶瓷大板真的能降低成本嗎?
談論這個問題,將涉及「陶瓷薄板」和「陶瓷大板」兩個概念的區別。如有不明白者,請自行度娘腦補。
據了解,與傳統同規格陶瓷磚相比,陶瓷薄板的生產每平方米要節約60%以上的礦產資源,節約50%以上的電力,節省40%以上的燃料消耗,並節省約60%以上的全週期物流成本;同時,還可減少廢氣排放,降低建築物荷重,節約建築空間,減少產品生命週期結束後的固廢物數量等。
陶瓷薄板從產品的生產技術、應用技術到產品裝飾及節能降耗、提升經濟效益用等各方面都符合國家節能降耗的發展戰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業內人士寄予厚望。但不知為何,後來建陶企業突然「口味」大變,興趣由節能環保的陶瓷薄板轉向能耗都同比上升的陶瓷大板。
在禪哥看來,無論陶瓷大板多麼符合建築美學,能減少拼貼和留縫,凸顯石材的自然紋理,還原空間的簡潔大方,同時減少藏污納垢,方便清潔和養護,都多多少少與國家節能降耗的發展戰略背道而馳,更何況生產和銷售陶瓷大板都需要大投入。
一是需要建陶企業大投入。 陶瓷大闆對壓機、窯爐、噴墨機、釉線等設備有特殊要求,建陶企業想生產陶瓷大板必須重新投資或全方位技改;而這樣的大動作動輒需投入資金上億,若採用全進口或大部分引進進口設備,更需高達約兩億的投資。
二是需要經銷商大投入。 在運輸、搬運、鋪貼等環節,陶瓷大板比傳統瓷磚要求高了很多,因此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經銷商銷售陶瓷大板,看似賣價頗高,但刨去運輸、搬運和鋪設等方面的成本,其實利潤十分有限。
這可不是禪哥想當然地推理出的結論,而是在徐州終端調查過程中從受訪經銷商那裡得知的事實。涉足陶瓷大板的經銷商在接受中國陶瓷網採訪時大多表示,陶瓷大板市場看起來誘人,實則不好做,運輸、搬運和鋪貼手法都還不成熟,導致銷售成本過高。
陶瓷大板的銷售究竟有多難?
儘管陶瓷大板興起好幾年了,但其市場仍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初步培育階段。
禪哥在徐州終端機調研時了解到,目前陶瓷大板在當地的市場份額還非常小,除了別墅、大平層等高檔住宅裝修可能會選用它,120㎡左右以及更小戶型的普通住宅裝修最多將其用作電視背景牆。
「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徐州市場雖有其特殊性,但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全國市場的縮影。只有高級住宅和普通住宅電視背景牆的少量市場份額,很難撐起陶瓷大板的快速擴張。
市佔率小還則罷了,銷售的專業力也是限製陶瓷大板銷售的重要因素。
根據受訪經銷商回饋,陶瓷大板的銷售不同於傳統瓷磚,消費者選購它都會要求送貨進門,且大多數還要求包舖貼。 首先,陶瓷大板運輸和搬運的難度很高。 運輸過程中容易破損,為了防止破損就必要打木架,大大提高了包裝成本;垂直搬運極為複雜(陶瓷大板超過一定規格進不了電梯,只能藉助升降機、升降平台和吊機等工具從陽台將其搬到室內),成本更是大大增加。 更重要的是,陶瓷大板鋪貼的難度也很大。 一方面,難以找到富有經驗的鋪貼師傅;另一方面,每平米的鋪貼成本是傳統磁磚的幾倍。
某經銷商告訴禪哥,由於陶瓷大板在運輸過程中很容易破損,加上價格高昂,消費者對其拆箱無比重視。幾乎所有消費者都會要求,拆箱時銷售方(經銷商或其員工)、承裝方(裝修工或設計師等)必須和他們同時到場,以免陶瓷大板出現破損情況卻分不清是哪一方的責任,不知道該由哪一方負擔賠償。這樣的場景,想像起來頗為有趣:三個人圍著一堆已經開箱的陶瓷大板三角而立,活像三個正準備開打的劍客或刀客,神態莊嚴,眼睛聚焦,不敢有一絲怠慢和馬虎,怕某塊陶瓷大板有一丁點破損而攤上責任。
還有一位經銷商也說過一個真實案例。有一次,某位消費者在她那裡買了幾塊陶瓷大板,限於徐州當地設備條件無法深加工,要求她將陶瓷大板運到佛山去完成這一工序,結果運輸途中一塊陶瓷大板破損。如此一來,她不得不賠償了一塊新的陶瓷大板,加上一來一回折騰,最終這筆業務不但沒有賺到什麼錢,還讓她提心吊膽牽掛了一個多星期。
從中可以看出,陶瓷大板銷售的專業力有多重要,反過來也影響著陶瓷大板的成交量。對此,建陶業者應該予以充分重視,盡快建立切實可行的銷售體系(售前推廣、售後服務等),努力提升經銷商銷售陶瓷大板的專業力。
綜合市場容量和經銷商銷售的專業力狀況,陶瓷大板的銷售困境可想而知。無怪乎在徐州終端研究座談會上所有與會經銷商一致認為,陶瓷大板永遠不可能成為市場主流,取代800×800mm等主流規格磁磚的地位。 陶瓷大板會不會被跟風致死? 說完陶瓷大板的銷售困境,談論第三個問題水到渠成。 要問為什麼這麼多建陶企業一窩蜂推大板,無論是自主、貼牌還是以進口的方式,得到的答案多半是:無大板,不品牌。 確實,做陶瓷大板很能展現一個瓷磚品牌的實力,是建陶企業拉高品牌形象和擴大品牌影響力的需要。但透過現像看本質,背後的動機往往沒這麼簡單,「做大牌、賣大板、賺大錢」才是大多數盲目從眾的建陶企業跟風推陶瓷大板的真正動力。於是,建陶業者鼓勵經銷商推陶瓷大板,經銷商力薦消費者買陶瓷大板,而有限的市場容量擺在那裡,銷售的專業力又跟不上,只能透過降低價格吸引消費者,不可避免地走向價格戰的泥淖。 中國有建陶業以來,被跟風、模仿、山寨引發的價格戰而致死、半死不活、不溫不火或爛大街的產品類別還少嗎?微晶石、全拋釉、木紋磚、瓷拋磚… 一邊是精裝房比例越來越高和整裝渠道不斷擴張——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這兩大渠道選購陶瓷大板的可能性不大,逐漸蠶食著瓷磚包括陶瓷大板的零售市場份額;一邊是建陶行業的磚家們不餘遺力為陶瓷大板賣力站台和瘋狂打call,引發大批建陶企業和經銷商扎堆推大板;一邊是陶瓷大板跟風、模仿、山寨趨勢風起,埋下了價格戰的重大隱患,自斷因成本過高而必須依靠高利潤模式才能生存的發展之路。 引用《陶瓷資訊》2018年刊發的一篇文章的內容:「來自多方的信息都已證實:按照現在的市場需求量,國內現有的幾條陶瓷大板生產線,一年只需生產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已經能滿足全年銷售需求。
而實際情況是,國內外(中國和義大利、印度)陶瓷大板生產線正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建陶企業正加入到陶瓷大板的生產與銷售行列。 此情此勢,長此以往,陶瓷大板的發展前途就算不是危機重重,也是令人堪憂。 在徐州終端研究中,禪哥聽過一件事兒。據說,2018年某品牌的經銷商因為陶瓷大板大量積壓在倉庫而賣不出去,最後不得不將其切割成規格更小的瓷磚才賣出了大部分。如此現實的情況,如此銷售的方式,難道還不能為正在一窩蜂推陶瓷大板的建陶業者和經銷商敲響警鐘嗎? 身為一枚靠業界養活、靠企業吃飯的媒體人,圍繞著陶瓷大板說了這麼多「潑冷水」的話,主要目的肯定不是為了打擊陶瓷大板。 如果陶瓷大板能夠成為建陶業走出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寒冬的致勝法寶,當然所有建陶人皆大歡喜。但往往理想很豐滿而現實很骨感,不管是對個人、企業抑或整個產業來說,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危機感。 有限的市場容量,急需提升的銷售專業力,高企的產品生產、運輸、搬運成本,鋪設施工的難度,空間品質的考驗,等等等,無不是應該被萬分重視並有針對性地去解決的問題。 那陶瓷大板到底該如何發展?或許,走出思維的藩籬,脫離磁磚的範疇,將陶瓷大板當作新型建築裝飾材料更有出路。例如,將陶瓷大板應用於檯面(廚台、餐檯等)、櫃面(衣櫃、櫥櫃等)甚至電器面板(如冰箱)等。 但是,這又牽涉到了新的問題:陶瓷大板能否取代天然石材?能否逐漸搶佔木材的市場?仍然需要辯證地去看。 至於陶瓷大板的命運最終會怎樣,一切交給時間吧。